清明

提及清明,杜牧童靴的《清明》是很有名的,但是我今天不是要讲这个,我只是念想一下小时的清明记忆。

小时候,清明在我们那儿,算是传统上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,甚至规格还强过中秋,因为只有春节和清明能把老老小小各式人等召集齐了。对于我们最开心的是,只有清明,家里准许我们公然逃课。当然,仅限于自家祭拜私募那天。

一般扫墓并不在清明那天,家里会根据黄历挑个日子。到了祭扫那天,爷娘儿女七姑八姨孝子贤孙等汇聚一堂,选个时辰出发。而我们就可以嚣张地跑出课堂去赶这个时间。赶回家后,扔下书包,拿上各种香烛鞭炮祭品,砍刀锄头镰刀等就巡山去袅。

要去祭扫的墓地有好些——在我这辈都难得能说得上来,我甚至怀疑等父辈那些人过世之后,还有没人能想到某地还有个祖坟呢,反正现在祭扫的风气也淡了,大家都嫌麻烦——在我爷爷的带领下,一个个依次祭扫过去,重复着一样的动作:除去坟上的杂草,把坟前明堂的泥土铲平了,把坟头重新修葺一二,砍掉坟前高叉叉的树Y以免挡了祖宗们的实现,然后摆上猪、鸡、鱼这所谓的三牲,点上香烛,敬上水酒,烧上纸钱,响串鞭炮。凡此种种动作做完后就奔上下一个目标,而我们这些小孩不过是觉得有趣,并喜欢趁此在山上瞎闹。

祭扫的坟墓也各式各样,有些有砖头水泥的高大坟头,宽敞的明堂用水泥抹的非常平坦,坟头上祭祀的神龛非常漂亮;而有些就是一个土堆立着一块墓碑;还有些干脆就是某个面向空旷的半坡上摆着的几块方砖。

祭扫完后,一彪人马折返回家,然后全家就趁此饕餮一顿,该醉的醉,该闹的闹,然后就等待下一个清明。

这是自家祭扫私募的情况,更热闹的是族里祭扫公墓,那些平时被骂做老不死的老头们这时候就威风了,领着壮丁们浩浩荡荡就山上去了,成群的小屁孩在在人群中钻进钻出。山上七万八绕了半响之后,很有可能就是老人们说这就是我们XX祖的墓地,结果不过是个小土包子,放着几块石头做标记。然后壮丁们就开始做规定动作,祭扫完毕就开始发米果——一种类似年糕的东西,蘸糖或者炒了吃,味道还可以,不过我不太喜欢——小屁孩们就是去凑数领米果的。完事了,大家就回去,然后宗祠就会忙活着张罗酒席,老人们以及各家代表(一家派一个,在宗祠帮忙的可以多去一个)就可以公款吃喝了,不过钱呢,族里是按人头摊派的。

这些记忆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,后来爷爷去世了,我们祭扫的地方又多了一个,但是我好多年都难得回去一次,我很想念我的爷爷。